便在建昌陷落的同时,襄阳的援军也终于出发,主将正是文聘。
文聘并没有直接去前线,而是去了武陵郡的汉寿,并选择此处作为他的帅营所在地。
托关羽之福,汉寿这个地名可谓如雷贯耳,但基本不可能是是封在这个地方,因为原本汉寿才是荆州的首府,一直持续到了中平末年,荆州刺史王睿改治江陵,后面刘表单骑入荆州,又将首府设在了襄阳。
王睿迁州治的原因难以追究,不过从后来他死于孙策和曹寅来看,估计很大可能是因为曹寅乃是武陵太守的缘故,至于刘表将首府迁到襄阳,倒是更容易猜测一些,因为当时南阳属于袁术的地盘,把首府设在襄阳能更好的作为防范。
文聘之所以选择汉寿为他的帅营所在地,有三个原因。
其一,汉寿邻近前线,离长沙郡的首府临湘不过百十里,另外还有水路直达长沙东北面的下隽,虽然战报上说扬州军目前主攻建昌那一路,但未尝没有声东击西的可能,汉寿便成了就地指挥的最佳位置。
其二,汉寿的地理位置不错,,无论是距离南郡,武陵,还是江夏都不算太远,水路皆通之下,文聘坐镇此地,可以很方便地调动这邻近三郡的军队。
其三,汉寿南衔桃江,北濒洞庭湖,不仅农业较为发达,自古以来就属于产粮大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物资转运地,汉寿与临湘、下隽不同,周围河流不多,地势平缓,也适合大规模的部队集结,万一临湘和下隽没能守住,那么,汉寿就可以很快地摇身一变,成为扼守咽喉要道,阻止扬州军北上南郡的门户之地。
文聘来援的正是时候,因为便在此时,不仅豫章的建昌陷落,长沙的醴陵也在徐方的兵锋之下失守,同时张羡也遭逢了一次大败!
先前他分兵两路,一正一奇,故布疑阵,驰援前线和建昌,自以为得计,谁知还是中了扬州军的伏击。
伏击的扬州军是由黄忠亲自率领的,在周泰拔除了长沙前线的几处邬堡后,黄忠便已带了数千人马潜伏入境。
在得知长沙军分兵两路出的消息后,他完全没有受到张羡的迷惑,准确地判断出了长沙军主力的行军方向。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便急行军到了战场,便在湘南城外联手周泰部,以相差不大的兵力却完成了一场近乎全歼的大胜,最终一支四千余的人马只有数百逃回了临湘。
综合另外两个战场,打到如今,出征尚不足月,这扬州军已共击斩首三千,俘虏千余。
特别是黄忠的那一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