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失衡。
但只有三万工人,分布在各个地方,朝廷肯定能养得起。
但各地官府依旧在努力,帮扶这些工人重新恢复信心,或是寻找对口的公司。」
首相林文静自信的侃侃而谈。
如果没有藩属国的对比,帝国取得的成绩,好像不需要夸耀。
但有了藩属国的对比,帝国能快速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这就是一件大书特书的功劳。
首相林文静当然要汇报成绩,给他们做事的这些人争功劳。
皇帝苏河听首相林文静讲述的同时,他翻看着手中的资料。
工人大量恢复就业,这个他最头疼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是他最满意的一点。
帝国可以少收一些税款,但必须要让失业率降下来。
太子苏蜀直到这个时候,绝不是谦逊的时候。
他站出来说道「父皇,失业的工人快速就业,这得益于而陈的完善调查。
不了解真实的情况,拍着脑袋做出政策,这就是官府一些政策,突然之间遇到问题,推行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儿臣调查,工人们参与的主要公司,通常都在五十人以下的小型公司。
这些公司的规模不大,但他们却是解决就业的主力。
这些小型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极差,经济危机到来之后,他们是第一批破产倒闭。
儿臣发现解决大量工人失业,必须要扶持这些小型公司。
儿臣找到这些小型公司的痛点。
他们既拿不出担保的财产,从银行贷款。
他们又缺少技术,只能去卷利润不高的产业。
儿臣针对这些小型公司的痛点。
让商业银行推出了小额的信用贷。
简化这些商业银行贷款的程序。
商业银行的坏账确实出现不少,但与这个政策带来的成果相比,那完全是一点小损失。
儿臣又让官营公司,开放很多已经迭代的旧技术。
官营公司已经淘汰的旧技术,对于这些小型公司来说,那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先进技术。
这些新政策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一家有些技术的小工坊,雇佣二三十人,就能活得很滋润。
一家公司成功,取得的示范效果极强,再加上报纸与广播电台的宣传。
让很多商人忍不住尝试,有人失败也有人成功。
成功的人一多,这个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