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有十多方。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秋仁是早当不了家了,多灾多难又贫穷的家庭使他过于早熟,多懂些事,遇事知深知浅,面对理想和人生如惊弓之鸟,背负着家庭的包袱走进了青春,走进了中学,可想他内向甚至有些悲观,甚至不敢看同学们的穿戴,用功吧!把烦事忘了吧,没那么容易。
徐贵庸和张秋仁同龄,邻村,出生知识分子家庭,经济基础相当好,和张秋仁自小学到中学都是同班,又是同路,二人自然成了好朋友,徐贵庸爱于富贵,居高自傲,自小争强好胜,势比人高,两个人生观截然不同的青春少年能在一起,这取决于张秋仁把无奈当成了习惯,每每饭后走在放学的路上,徐贵庸总有一句:你猜我吃了什么?张秋仁习惯性的“水饺”、“面条”应付着,水饺面条那是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用的饭。秋仁明知不能与他一比,也不必让他猜。
徐贵庸把张秋仁和于凤霞当成了真,嫉妒羡慕都来了。而张秋仁并非如此,他单纯、无私,愿意为他人做事。然而他贫穷、自卑,老是觉着任何人都比他富有、幸福,甚至没有任何理由鄙视别人,所以他随和,敷衍,人缘好。
在一次乡村庙会上,张秋仁手里捻着仅有的五分钱,徘徊在人群中,谁都不知道他在等啥、找啥,他眼前一亮,冲着人群中急奔,将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叫住,腼腆、羞涩,让他涨红了脸,终于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卖花的地摊上他看好一盆小青松树,他喜欢,卖花的老人少了一分钱不卖,张秋仁只有五分钱,女孩笑着将五分钱递到张秋仁手中,张秋仁心爱那棵小松树,生怕家里人怨他,他没有将实话告诉家人。
教室里,没有几个人,张秋仁借五分钱的小女孩于晓翠也在,那是非常的教室,这五分钱怎么还,张秋仁借钱的勇气哪里去了。他们仍然不再说话,可是钱总归要还的,还是写张纸条,纸条上写道:给你一角钱,那五分钱别找了。想来可笑,连句客气的话没有,纸条递了过去,一会儿,于晓翠又将纸条递了回来,里面包了五分钱,这一切徐贵庸看在眼里。
放学路上,徐贵庸不再和张秋仁一起,骑上自行车猛行在前面,张秋仁怎么喊他也没有回声。
饭后的张秋仁仍然去叫徐贵庸,那副冷峻的面孔让张秋仁再也忍不住问:“贵庸,怎么了,我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徐贵庸没好气地对应:“于凤霞比于晓翠好多了。”
明白问题的张秋仁再也没有和于晓翠交往过。对于凤霞的好张秋仁没有否认,至于爱,那都是遥远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