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快速战线改变了战争的方式。有了这些坚强的堡垒,进攻战需要的攻击力量,比过去要大的多!”
快速战线,这种起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的堡垒构筑方案,的确使作战样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正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与其后的各场战争里表现的一样,可以快速建设并完成火力系统的筑垒地域,的确是不容易攻克的堡垒。对此,苏联红军在建设自己的国境筑垒地域时,又有自己的特点。
苏联红军构垒的快速战线,与中华联邦国防军建设的有着完全不同的模样。
更加厚重的抵抗枢纽,与为数众多的重炮组成了抵抗枢纽的主要打击和防护力量。
与中华联邦那些在地表孤立的抵抗枢纽不同的是,苏联红军的筑垒地域,有着连续不断的以碉堡为基础的“围墙”。面向外面的一侧开凿着枪眼,窗户与门则留向内侧。
另外这些抵抗枢纽的外部,则有着巨大的堑壕体系。也就是说,苏联的筑垒地域实际还有屯兵与出击的作用。
一旦进攻一方在进攻里受到了巨大损失,同时援兵到达。有着屯兵作用的筑垒地域则可以迅速发动反攻,甚至在防守的同时,也随时可以使用外部的堑壕系统,向正在进攻的敌方发动攻击。
对于筑垒地域的整体防御能力而言,朱可夫是满意的。唯一这些筑垒地域由于指挥人员能力的问题,并没有配备对地攻击的旋翼式攻击机。
在筑垒地域的打击系统里,旋翼式攻击机应该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在苏联红军中,则对于威力巨大的火炮有着更多的喜爱。
甚至与空中火力相比,火炮这种不需要更多配合的火力打击系统,更受红军的欢迎。
毕竟支持飞机攻击的系统,要比支付火炮的系统相对更加复杂。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同时相对复杂的后勤与保养,也使得要塞不得不背负更多的负担。
这一点是朱可夫稍不满意的地方。
解决的办法是,在筑垒地域的后方,有着野战机场与军用机场的体系。同时,每个抵抗枢纽里,还拥有空军的部分人员,以协调地空打击力量。
来到距离国境不远的前哨据点,这是朱可夫视察中的最后一站,也是他视察的重点地段。
对于雷达的作用,这时的苏联红军还没有充分重视起来。随着苏联制造能力的提升,早已经不再向中华联邦大规模采购装备的苏联红军,并没有对雷达这种先进的侦察设备予以足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