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万民于倒悬,济‘百姓’于饥寒啊!”
……
等朱弟带着第五伦的诏令抵达长安南郊时,才发现这里变成了一个大征兵场。
对这次隗氏兵东进,从第五伦到渭南的总指挥万脩,其实都很从容,或是看出了陇右势力的色厉内荏,实力不足。反正这大雪天里,想靠骑兵长途奔袭也不容易,吸取上次被来某人差点捅穿渭北的教训,斥候和伏兵在昆明池以西放着,也不至于全是聋子瞎子。
而万脩得知隗嚣顿兵于盩厔后,胆子更大了,直接从长安以东的杜陵县移师城北,利用昔日北军营垒驻扎三军。
粥铺也开到了北三门:洛城门、厨城门、横门之外,但不再是免费的,朱弟来到这熟悉的地方时,看到粥棚上挂着两个大牌子。
一个是“当兵吃粮”。
另一个是“以工代赈”。
考虑到大多数人不识字,还有士卒拎着个铜锣,在那一边维持饥民秩序,一边讲解:“大王不日将入长安,为维持城中秩序,征募青壮入伍为士卒,也不去远处打仗,只是司职城防等事,每月三石粮食报酬,只征一万人,先到者有,后至者无!”
三石粮食,够一个五口之家勉强活了,换了过去,对这样的征募,长安人是冷眼旁观的,可如今冻饿两月,哪还顾得上什么京师人的体面,那“当兵吃粮”的牌前很挤。
他们被军吏带去北军营垒,分发简单的兵刃号衣,同时进行简单的训练。
市民本是最被嫌弃的兵源,因为心思多,不肯卖命,秩序也差。但反正不是作战部队,维持城防,好实现第五伦期盼的“长安人治长安人”而已,随便练练也就够了。
至于以工代赈,也有人敲着锣解释:“魏王欲以渭北之粮赈济长安,苦于民夫人手不足,既然是长安人吃粮,自当以长安人自运。年岁、体力不够为士卒者,亦可为民夫,随我去中渭桥运粮,每日可供半斗吃食,若有所余,可带回家分予老弱妇孺。”
自然,也有人抱怨:“数月前不是免费发粮么?”
但也只敢低声嘀咕,咕咕叫的肚子驱使他们放下“尊严体面”,向前迈步。
甚至还有专门召读书人的,又一个铜锣在长安饥民排得长长的队伍中敲响:“能文章、数术者,辟除为军吏,日俸一斗粮!”
这跟当兵一样多啊,都赶上过去的“斗食吏”了!而且活轻松、体面,那些没来得及逃走的太学生,亦或是城里的士人,一下子又神气了,纷纷离开了入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