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宁,你不该啊!」
「东山先生……」
「当今圣上少年登基,自古以来都是年少的帝王好大喜功,但朝廷用兵岂是儿戏?若是胜了,国库掏空;若是败了,社稷不稳。此种事除了为帝王平添功绩,于百姓可有一丝一毫的益处?你现在打赢了这场仗,证明了我是错的不要紧,但证明了陛下是对的,往后朝廷还会有更多的仗,这样穷兵黩武,便是太祖、太宗时亦入不敷出,更何况是如今?!」
刘大夏待了两个月监狱,还是这样的想法,而且此时他看到杨一清更加心痛,直接转身,「你走吧!」
杨一清哪里会就这么走开,他说道:「东山先生,不管你信与不信。我在陕西任职二十年,我支持陛下做这件事,不是为了我杨一清立功受赏,而是我见到了太多鞑靼人的烧杀掳掠,我大明百姓犹如待宰羔羊一般,若是朝廷不打这一仗,则家破人亡便始终会在边境发生。大明保护不了他的子民,即便咱们说盛世,但自古以来哪有这样一边挨打、一边自封盛世的盛世?」
「此番来京师,我欲向陛下求情,
请陛下宽恕东山先生,哪怕拼得龙颜震怒,这话我也要讲!」
这话出口,刘大夏就知道,杨一清还是他认识的那个杨一清。
「……不可。」
「不可?」
「应宁,天下已无我容身之地,我出去和不出去于社稷、苍生都是一样。既然如此,刘大夏活着又有什么意义?至于你,此番立功,圣卷正隆,正可借此机会向陛下进言,请陛下收拢好战之心,休养生息、善待万民,如此方是我辈之人应为之事。」
杨一清的这个理念和刘大夏还是有区别的,而且他也不想骗人,「东山先生,这一点我无法答应你。但我受你重恩,那些话该我说,我一定要说。」
刘大夏看向杨一清的眼神已经失神,自己后退了两步背对着杨一清坐下,「我在里面,应宁即便与我有分歧,咱们也有同僚之谊。而且我已经有了打算,即便你向陛下求情,我也不会出去。你走吧。也不要再来了。」
「东山先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杜甫赞扬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诗句,此时咏出来,既希望大明能有诸葛亮,也是希望他杨一清一飞冲天以后,能以诸葛亮为榜样,不要让大明就此沉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