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有点高开低走,但我尽力了。
如果在三百万字出头的时候完本,比如310~320之间,感观可能会更好一点,最后阶段倒是确实可以压缩、快进一些剧情。但是因为过年,年底不适合开书,种种考虑,最后稍微写长了一点。
我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所以一直说最后阶段的不想看可以跳订,或者直接略过等最后看结局(但其实结局能有什么新意呢,写了那么多,结局肯定是一统天下)
造成这本书束手束脚的另一个原因,其实是我自己心里过不去,不想自我重复。
这本书在政治哲学层面,还是科技史发展的见解方面,都比《忽悠刘备》略去了很多东西,虽然我知道这本书有一小部分读者是新来的,之前没看过忽悠刘备。
但至少一半以上读者是之前看过忽悠刘备的,我不能自我重复水字坑那部分读者的订阅,所以写着写着,很多时候想展开,又怕重复。
两本都仔细看过的读者,应该看得出,我后面很多地方,都在刻意求新,上本书用过的套路,明明是最优解,但为了不重复,只好另辟蹊径。
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主角的战略谋划似乎都不是最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说,刘备控制了益州后,可以通过益州骚扰关中,不用把关中留到最后打。
但因为我上一本书,设置了人为通过工程和火药爆破让西汉水改道。还提了西汉吕后时地震导致汉水改道所以诸葛亮北伐时暗度陈仓的环境和韩信时大不一样了,李素如何绸缪布局……
所以我知道,让我再写出祁山、出秦岭北伐关中,我已经不可能写出更出彩的计谋了。
而这本书里,主角帮助刘备拿下了关东,那就稳扎稳打走关东往西推的路线好了。
上本书从大西南打到东北,这本书就非得从东南打到西北。
因为我知道,有些历史推演,经过多年总结,是有最优解的。
但最优解被我上一本书写过了,我就要回避掉这道题目,去解另外一道题,让大家看点新的,不一样的。
上述只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诸如此类的地方还有很多,但都不如这个例子那么明显。
包括最后的番外,海外的开拓,我只写了八章大章——并不是因为我选择了免费、而不愿意多写,而是因为我觉得,在海外开拓方面,忽悠刘备最后展望得也够细节了,很多地方也已经推演出了最优解,再去细写肯定会重复。
包括政治哲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