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为免除赋税徭役者。”
蔡邕将太学和门学的诸生数量具体到个位数,在刘辩面前一一道来。
刘辩听后习惯性地称赞。
太学和鸿都门学向外输送的不仅仅是官吏,还有自愿回乡造福家乡父老子弟的人,亦有只想搞学术的人等等,不一而足。
而蔡邕在表完太学和鸿都门学的成果之后,又谈起了来年的招生计划——
“今国朝正当用人之际,太学及鸿都门学亦该多收诸生,百姓亦多望教化,万千贫寒子弟皆愿求一入太学之机……”
蔡邕侃侃而谈,说的顺畅无比,各种大道理向刘辩扑面而来,显然是早有准备。
而刘辩只问了一句话:“公要多少名额?”
蔡邕张口就来:“太学一万,鸿都门学三千!”
刘辩:……
刘辩知道,蔡邕口中的这一万三代表着免除赋税徭役的诸生数量。
原本刘辩觉得国家收入提升了,他以后花起钱来也能大手大脚一些,但他现在才发现,国库里多了三五斗,但却引来了来自各方“觊觎”的目光。
谁都想为自己所在的府衙所争取些钱——他的岳父蔡邕,多么有君子之风的一个人,但就是这么一个浓眉大眼,竟也打起了国库新增钱粮的主意。
而且蔡邕还取了个巧,并未只为太学扩招太学生,还包括了鸿都门学。
——你不是蔡邕,把那个坦荡荡的君子给我还回来!
所以,在蔡邕张口就来后,刘辩也来了一句张口就来:“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但蔡邕并未因此而停下打算,反而继续劝道:“陛下,昔日雒阳文风最盛之时,有太学生三万,遂为一时之美谈,今国朝昌盛,正是兴文教之时!”
瞧瞧,为了多收一点学生,蔡邕已经做到了如此地步,竟都开始这么公然夸奖起他来了。
刘辩也知道蔡邕为了汉室的教育事业操碎了心,对于蔡邕的请求,刘辩也不能全然否决,教育的好处无需多言。
当即他在思索之后说道:“太学出了三千五百人,朕便准太学明年三千个减免赋税徭役的名额。若是公还想为太学扩招,那便多招一些自费的太学生,多收些学费,以补郡国失去赋税徭役的损失。”
最初听到刘辩只给太学三千个名额,蔡邕正要说上两句,总不能国库的收入多了,太学生的数量还减少了吧!
后来听到刘辩愿意用多收的学费来补免除徭役赋税的太学生,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