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刘备已经离开凉州很长时间的当下,还有很多益州学生在凉州州学接受教育,也有一部分益州学生成为官吏,在刘备麾下办事。
比如秦宓、王商、赵韪、甘宁和张任等人,都已经是刘备的老资格部下了。
他们或者留在雒阳在刘备身边办事,或者被被刘备安排在幽州、并州出任县令的职位展开锻炼,而甘宁和张任等人已经在军中做到了校尉的军职,算是很受重用的一批地方势力代表。
他们如此受重用,那么在限奴令颁布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他们强烈要求自己的家族要配合刘备执行限奴令。
不说严格按照要求执行,至少也要交出一个可观的数字给刘备,并且坚决不能和那些感到不满的家伙们混在一起,以免误伤,并且耽误前途。
不论他们的家族怎么看待,至少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政治利益是要大于经济利益的。
还是那句话,钱什么时候不能挣?但升官是什么时候都能升的吗?
官位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每升一级,要踩在多少人脑袋上?
除了刘备的部下们之外,那些在凉州州学内学习的人们,对未来的前提怀着无限的热情和期待,也坚决不能让自己家族中的某些人因为私欲而影响到他们的前途。
他们跟随刘备很久,知道刘备最在意的就是忠诚,刘备一旦认为你是忠诚的,就会不吝惜对你的赏赐,而一旦认为你不是绝对忠诚的,那么伱的前途就有待商榷了。
所以他们认为前途是最重要的,奴隶不是最重要的,失去了奴隶所带来的损失,完全可以从政治层面获得弥补,而且所得会远远超过所失去的。
如果不遵从刘备的意愿而失去了政治前途,家族才会失去全部的一切,然后被其他人得到。
对于这种选择,他们并不会犯下错误。
所以益州的限奴令执行在最开始还是比较顺畅的,在刘备安排的官员们的主导下,一批又一批的奴隶被释出,从奴隶的身份回归了自由民的身份,并且在当地官府的安排下重新登入户籍。
不过,能够从政治上获得弥补的人毕竟是少数。
能当官的是少数,能得到弥补的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无法从政治上获得弥补的,所以除开与刘备有政治关联的人,大部分与刘备没有政治联系的本地土豪还是心怀不满的。
因为交通闭塞的原因,益州人对外界有着更加强烈的戒备意识,在雒阳朝廷担任职位的人也更少,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