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武成王庙中只剩下忙碌的考官。
此科省试一共考三场,每天一场,考完一场后,举子们有一天的休息的时间,隔天再进行第二场。
另外,阅卷和考试也是同时进行的。
第一场结束后,考卷先送至弥封处进行弥封。
弥封完成,所有的考卷都会依次进行编号,一一对应,然后交至誊录所,令书吏誊录。
其中,弥封制度创立较早,是由太宗创立的,而誊录制度则是由真宗创立。
此后,弥封、誊录虽偶有争议,但一直延续了下去,明清时期,亦是继承了宋朝科举的框架。
考卷誊录完成,即刻交至外帘官处进行点检。
由点检官进行初步评审,而后再交至参详官处细审。
点检官初审,参详官复审,贡举官终审,最终,贡举官会综合各方意见,评定考生试卷。
至于,审核标准,大抵是分为五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等。
一般而言,第一等至第四等,基本都能通过考核,其中,第四等的概率相对较小。
具体是否能够通过,还得看当年的应考人数,以及录取指标。
而位于第五等的考生,则是黜落无疑。
和前代相比,宋朝的三级评审制度,明显更加公正,但这也意味着工作量巨大。
毕竟,此时的科举和后世的考试大不相同。
除了类似填空、默写的贴经和墨义之外,其他考试内容都具备相当程度的主观性。
没有准确答桉,无疑加大了审核官的工作量。
虽然按照流程留给了考官将近一个月的评定时间,但几千人,上万份的答卷,时间仍然很是紧张。
所以,武成王庙内的书吏和考官,几乎是连夜进行弥封、誊录,丝毫不赶耽搁。
贡举,乃是国家大事。
若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耽搁了放榜的时间,谁也吃罪不起。
月至中天。
武成王庙内仍是灯火通明,经过大半夜的攻坚,甲区的试卷终于完成了弥封和誊录,交到了点检官的手上。
一位年纪四十余岁的点检官,正在挑灯夜战,紧急批阅考生的答卷。
其实,三场考试中,虽然诗赋被排在了第一场,但诗赋的评卷难度却是最低的。
因为诗赋的考核,有着严格的标准,点检官也只是三级评审中的第一环,只要考生不是写的狗屁不通,基本上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